【親子教育】孩子乏專注力表現散漫家長無符? 專家籲父母放下手機每天抽空與子女溝通互動

升學教育

發布時間: 2020/05/27 16:10

最後更新: 2020/05/27 16:11

分享:

分享:

疫情持續數月,家長和子女一起待在家的時間增多,更容易出現管教問題,甚至演化成親子衝突。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早前啟動Take a SIP家長教育計畫,分別邀請了18組家庭親身體驗,並製作成13集短片於網上播放,並每兩星期更新一集。

林俊彬博士(左)及劉怡虹博士(右)積極推動Take a SIP 家長教育計畫。(受訪者提供)

據該中心聯席總監林俊彬博士指出,S-I-P是指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,顧名思義,目的是向家長介紹有實證基礎的教養方法,整個系列環繞3個範疇,包括建立親子關係、鼓勵正面行為及處理負面行為。

而在每集短片中,林博士與幼兒教育學系副系主任劉怡虹博士,也會與參與家庭即時互動,並向家長提供教養建議。

拆解管教疑難

林俊彬博士表示,為展示真實情況,參與計劃的家庭事前並不知道活動內容,他們需要即場觀察家長與孩子的互動,作出回饋和建議。

早前已在網上推出的首集《仲玩手機?》,場景設定為家長與孩子在玩親子遊戲,林博士則刻意透過手機聯繫家長,並要求家長即時回覆,家長在遊戲中不停使用手機,孩子很快就感到沒趣,完全不能專注於遊戲當中。其後,家長放下手機,全心參與遊戲,孩子即時投入活動,之前的不專注行為亦一掃而空。

林博士補充:「很多家長看見子女表現散漫,只會不斷叫小朋友專心些。我們建議家長放下手機,每天花20至30分鐘專心與子女互動,孩子的專注力自然會提升,更會願意主動探索新事物,行為問題亦會隨之減少。」

中心邀請了18組家庭參與不同的活動和遊戲,親身體驗有科學根據的教養方法,並即時向家長提供教養建議。(受訪者提供)

劉怡虹博士亦強調,影片中提及的方法有研究基礎、簡單易明,也可從生活細節著手,適合每一個家庭。她舉例,在《指點迷津》一集中,家長和孩子需要合作完成任務,孩子被蒙著眼睛,並只能使用一隻手,透過家長的說話指引,將地上指定顏色的紙杯放入箱中。這個遊戲讓父母體會清晰指令的重要性。

劉博士又說:「很多父母見到子女沒有聽從指令,都會感到生氣。然而,這可能是子女不明白指令,又或是不知如何遵從。父母提供指令時,要注意指令的步驟是否清晰,更應多運用正面指令,避免使用『你不要這樣做……』等負面字眼。」

林博士續稱,只要家長願意嘗試作出小改變,持之以恒,慢慢就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大改變。」
劉博士補充,每個孩子和家庭都是獨特的,適合的教養方法亦會有所不同。中心希望能透過這個計畫,為家長們在教養路上提供方向。

記者︰陳絲韻